习近平主席去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倡议时,曾感叹历史过往让人感到“十分亲切”。而今,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得到了世界上的广泛响应。
22日,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中国与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“丝绸之路: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”世界遗产获得成功。这是对丝路文化的肯定和褒奖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不断崛起的丝路文化将极大提振区域合作共赢的发展雄心。
古丝绸之路始于长安终于欧洲,绵延上万里,是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之路、经贸互通之路、和平交往之路。由于生态恶化、战乱、商路改道等原因,丝绸之路逐步衰落,到近代几近泯没无闻。
世易时移,丝路文化地位沉浮跌宕,却从未脱离经济现实而独存,而是始终契合沿线国家的命运兴衰。文化现象往往是经贸合作的粘合剂乃至先行者,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需要强大的文化精神相辅助。
后金融危机时代,丝路沿线地区发生重大变化,传统欧美市场萎靡之际,各国相互依存度上升,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凸显,多方渴求在多领域实现互联互通,融合共赢,但这需要巨大的文化号召力及深厚的政治互信。
中国领导人提出的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倡议,之所以引起沿线国家强烈共鸣与响应,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,彰显了和平、合作、互利、共赢的文化理念,成功地将历史与现实、文化与经贸、梦想与路径相粘合。
当然,如同古丝路上的商队会遭遇各种不测,在构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的新征途上,各国仍不得不面对诸如环境恶化、恐怖主义、发展不均衡、贫困等挑战,这需要各地区和国家不断加强文化纽带、增加政治互信、密切经贸往来、升级国际合作,共同攻坚克难。
此次三国联合推动丝路申遗成功,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,它呼应了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的文化内涵,有助于提高沿线各国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,有利于增进各国友谊、人民感情、区域团结。
文化的力量将使人们愈发坚信,一个以丝绸之路命名的经济带,必将横跨亚欧大陆、辐射太平洋地区,促进产业高度融合、资本高度融通,造福亿万商家和民众,释放无穷能量。(编辑:乔继红)
新华国际 傅云威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